怎么预防球虫?
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一种称为球虫的寄生虫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消化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和腹泻,是危害养殖业生产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高达50%-100%,病死率达90%以上,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威胁。 由于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原本对球虫敏感的病原菌产生了耐药性,而新出现的抗性克隆群体又不断地出现,所以致病菌的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时间、大面积地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球虫病也引起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和传播,给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预防和治疗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如何应对人类医疗领域中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概述 球虫属于寄生虫中的原生动物门,是典型的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的球虫有200多属,2500余种,其中能寄生于动物体的有30余属,300多种[6]。 目前研究得最深入、应用最广的球虫是鸡球虫,因为鸡球虫的生活史简单,适应性强,在碱性环境下也能生长繁殖且其孢子化卵囊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适合于实验室培养。对于鸡球虫的免疫机制和其他相关研究比较充分,可以为其他方面研究发现理论依据并提供参考。
二、致病机理 寄生生活使得球虫能在宿主消化道内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当虫体大量增殖时,可侵入肠黏膜下层,引起组织损害及炎症反应;同时,虫体还可释放毒素,导致肠管痉挛、吸收障碍,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甚至出现脱水、酸中毒死亡。
三、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三) 易感动物 不同种类的球虫有其特定的适宜寄生部位,因此动物的消化道各个部位对于球虫的感染程度存在差异,一般以空肠胃炎型较为常见,结肠肠炎型较多见于幼龄动物。
四、临床症状
(一)急性胃肠炎型 病程一般为7天左右,病鼠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或拒食,体温升高至38℃左右,不爱动,常蜷缩在角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粪便呈糊状,含黏液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带有腥臭味,病鼠死亡率高。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在发病后24h内死亡。
(二)慢性萎缩性胃肠炎型 病程较长,约1个月。症状较轻微,表现间歇性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稀薄,夹杂未消化食物,并有酸臭味;病鼠消瘦,皮肤松弛,弹性差,被毛粗乱无光泽,眼球凹陷,精神不振。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可能死于营养不良。
五、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引起全身器官的功能障碍。急性病例可见胃肠粘膜出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分泌,肠蠕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部分病例的胃底部可有结节样病变,切面呈橘黄色,称“胃炎结节”,为球虫侵蚀细胞膜、细胞核后形成的溃疡和再生黏膜上皮的堆积所致。
六、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防治效果综合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初步确诊。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寄生虫培养及分离鉴定。
七、防制措施
(一)定期消毒 对养殖场所及用具要及时清理和消毒,保持栏舍清洁,通风良好,干燥,无粪便等垃圾累积。
(二)彻底清除虫源 应特别注意防止虫卵随着粪便排出体外,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应注意避免饲养员的双手接触粪便后再接触食物及人员。 已感染的动物应及时治疗。目前常用药物有噻嘧啶类、阿苯达唑、甲硝唑等,这些药物应在兽医的指导下科学使用,确保疗效。